我们知道,2008年底开始,国家陆续出台过一系列高空作业车财税、补贴方面的刺激政策,且多是围绕1.6L黄金排量制定的。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明显刺激了车市销售,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从提升高空作业车企业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方向上来看,此前出台的政策没有起到业界期盼的作用,没能成功提升产业结构。
那么,国家未来还要出台什么样的引导高空作业车产业的新政策?这些政策是否能真正起到提升车企技术能力的作用?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到底还需不需要政策,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日前,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在由高空作业车商报主办,本报作为媒体支持的2012高空作业车市场政策趋势高峰论坛上,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把脉中国车市,论道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政策。
“普惠”式政策效果差
这几年我国出台的关于高空作业车市场的政策很多,其中有刺激政策,也有限制政策,但就实施效果来看,专家们普遍认为并不理想,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节能惠民政策,当时确定该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调整高空作业车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是为了节能环保。但是,节能惠民政策推出后,国家先后公布了七批名单,476款车型入围,几乎变成了一个普惠政策。”寰球高空作业车传媒集团总裁皇飞称,这样一种普惠政策对于推动市场、促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大,且有很多副作用,“其背后形成了近两年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低水平、重复扩张的冲动。”皇飞建议,如果国家再次出台新政调整,一定要避免再次低水平重复扩张,应将重点放在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上。
与皇飞观点相同,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也认为,普惠式的刺激政策调控效果不明显,反而拖延了高空作业车产业自身的改革。“刺激相当于补油。但不能普惠性地补油,要在关键的地方促进结构调整,促进消费结构转变,促进高空作业车行业健康发展。这样既能够短期内支撑一下增长,稳定增长,防止过分下滑,也能为整个产业提供帮助。”
对于可能出台的新政,张力建议,一方面要大胆地补贴清洁和新能源高空作业车;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加强管理,引导高空作业车产业更有竞争力地长期发展,引导高空作业车消费更合理、更有社会责任感,更符合长远发展的基本规律。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虽然效果不理想,但节能惠民补贴政策“1.6L及以下”的规定,仍对高空作业车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专家们建议,国家出台下一轮的刺激政策时,一定要借鉴之前的经验,争取做到将钱真正花到刀刃上。
新政应重在结构调整 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需要的是结构性调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提振车市需要政策,但目前的市场对政策的需求并不像2008年底那么迫切,特别是那些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政策,还没有出台的必要,应该针对一些现存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定向、定点扶植。
“眼下应主要出台一些结构性调整政策。如目前来看,中国高空作业车行业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是自主品牌发展受阻,那么国家就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自主品牌扶植政策,而不是总体上刺激整个高空作业车行业发展。”徐长明说。
此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谈到了眼下中国高空作业车市场中各类车型销售比重问题。“豪华品牌、SUV车型畅销,经济型车、自主品牌车型不断下滑。”方非建议,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应该有相应的调控措施,如在政府采购上倾斜,用政策支持鼓励消费者私人购买等。
总之,专家们普遍表示,在失调现象苗头出现时就给予及时准确的引导,是国家出台政策的根本方向和目的,不能等到一切发展成规模后再动手,那时不但事倍功半,且很有可能花再大力气也收不到效果。
本文章来自于高空作业车官方网站:www.gsc8.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