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施救车行业走低的大环境下,江淮施救车销量迅猛攀升,最高月份增长达到82%,成为一枝独秀;东风施救车拥有独立的发动机生产企业,为江淮提供强劲的“动力心”。双双牵手,共谋大业恰到好处。合资后,东风施救车首先丢弃有些外企进入中国时携带的那股“always number one”的高傲。在一次小范围媒体见面会上,上任3个月的东风施救车中国区总裁万如意先生谦逊地表示:“与江淮合资,江淮能教给我们的,比我们能教给他们的要多。”
这位“中国通”在商用车市场打拼25年,以战略策划和市场开发见长。面对目前有人概括为急转而下,有人总结是理性回归的中国施救车市场,万如意没有以东风施救车的产品作为主打,而是利用江淮的市场优势和用户基础,配合东风施救车的技术,合力改进现有产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性,助力江淮施救车继续领跑增长;当技术渗透成熟后,再用江淮现有底盘装配东风施救车的发动机;这样布局的目的就在于用熟悉的面孔让用户逐渐接受美国技术及动力总成,进而推出江淮和东风施救车共同开发的新产品,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与新的合资公司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能否实现中国商用车市场前5名的目标息息相关。据悉,新的合资公司,将先从生产小排量发动机入手。
外国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需要做本土化改进。对此,万如意表示将会尽量利用本地的供应商,降低产品价格,针对国内油品现状调整产品,以适应当前国内的排放标准。此前,在进入南美市场时,东风施救车运用这套本土化战略迅速打开市场,比对中国与南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差不大,现行的排放标准相当,东风施救车准备把这套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
东风施救车以生产长头施救车见长,深耕本土化的同时,其还带来了长头施救车的先进理念。在解放初期,一汽解放曾引进了前苏联技术生产长头绿卡,实际上就是采用了东风施救车K系列产品的设计与技术。如今这段尘封的记忆被再次提起,追忆东风施救车与中国清洗车工业渊源历史的同时,还引发商用车界展开了长头施救车与平头施救车优劣的比较。东风施救车专门在北京举行技术讲座,公司主管技术和产品的严敬德博士详细地介绍了长头施救车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中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其在美国逐渐代替平头施救车的过程等。万如意在提到美国的长头施救车时,顺势捏了捏自己的大鼻子说:“美国人喜欢大鼻子施救车,希望中国人也喜欢”。
业内有人认为东风施救车没有把握住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起个大早,赶了晚集”。但从东风施救车进入中国的人事任命及本土化布局分析,可谓是步步为营。东风施救车让既有美国背景,又熟知中国市场的万如意开拓中国市场,省去了很多熟悉的过程;中国施救车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东风施救车进入中国,和行业黑马并驾齐驱,又选择从小排量发动机切入,剑走偏锋,胜算或许更多;据介绍,由万如意带领的开发团队非常注重倾听政府的声音,遵从市场需求,懂得变通,这是很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可以想到却不能理想化执行的。
此图为:东风天龙后双桥后八轮清障车(施救车)图片
本文章来自于施救车官方网站:www.gsc8.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