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高空作业车工程学会和江铃高空作业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2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这是三方自2008年以来第五次联合推出中国高空作业车产业研究性年度报告,而此次报告的主题是备受关注的18米与高空作业车。
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16米高空作业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已经率先进入产业化。而受制于动力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14米和插电式16米高空作业车刚迈入产业导入期。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将迎来一次14米高空作业车和插电式16米高空作业车产业化高潮。报告称,自我国发展高空作业车以来,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全球的差距仍在拉大。
报告同时也显示,我国在16米高空作业车方面的发展也不均衡,多采用并联和怠速启停方案,混联混合动力尤其是在混联系统控制及动力方面几乎为空白,导致国内混合动力乘用车节油率仅为15%~20%,是国外产品的一半。14米车已经成为我国高空作业车企业电动高空作业车研发重点。目前,已经有49款14米高空作业车和113款商用车公告车型,但高性能14米高空作业车产品在可靠性和工程化能力上仍落后于国外先进产品。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我国高空作业车发展速度较慢,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劣势:一是我国整车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及集成方面没有基础,这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支配力不够;第二是基础技术研究不牢固,如电化学、材料技术等,使得我国的电池技术尚不具备完全替代传统高空作业车的条件;第三,在政策方面,有些体制外的企业在某些核心技术环节取得突破,甚至面临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但是在准入方面有些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9年发布的《高空作业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专门针对14米车首次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提出电动车到2015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18米与高空作业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争取到2015年,14米高空作业车和插电式16米高空作业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14米高空作业车和插电式16米高空作业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高空作业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然而,一边是政策制定目标时的“拔苗助长”,一边是慢热的消费者接受度和市场销量。中国高空作业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2年前9个月,国内累计销售高空作业车6982辆,其中14米车3009辆,混合动力车3973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除了混合动力车型有私人消费外,14米车基本还是示范运行,而且,大部分以公交、环卫等商用车为主。
本文章来自于高空作业车官方网站:www.gsc8.com |